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

麻痺的大人,小王子遇見的酒鬼





「你在做什麼?」小王子問道
「我在喝酒」他回答著

「為什麼要喝酒呢?」
「為了遺忘」

「遺忘什麼呢?」小王子不死心的追問
「為了遺忘我的可恥」酒鬼低頭道

「可恥什麼呢?」小王子想幫助他
「喝酒可恥…。」



還記得小王子來到327號的小行星,他遇見一位酒鬼的對話嗎
有沒有過內心突然一陣焦躁、氣憤自己?
許多事情一直想做,卻遲遲不願開始
也不知道為什麼,就是沒有向前的動力
藉故著"忙"其它事情來遺忘 它的存在呢?

小心!這是變成"大人"麻痺的現象…。



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

學英文,培養國際觀,倒不如學好阿公阿嬤說的台語吧
















我的小姪女,那時她尚在幼稚園,ㄣ和ㄤ仍搞不清楚的狀況下,已經開始牙牙學英文






學習英文和增加國際觀,我真覺得兩碼事情,學過英文的人很清楚知道一件事-遇到外國人就結…巴講不出話來,Rosa在澳洲打工渡假認識一位也是來自台灣的女孩,上了幾個月的語言學校生活圈使終在華人四周,他其實會講的,礙於甚少開口及個人自信心,說英文是他的罩門;一次在柏斯市中心街上,他尿急了,我始終袖手旁觀是為了逼他主動詢問路人,他終於開口了! 我記得那年的聖誕夜,他還擔任Britannia背包旅舍的晚會主持人呢!


回來台灣看到坊間補教業者常以『 學英文增加競爭力,邁向國際化』口號,向家長及上班族宣傳 ( 恐嚇?),細數過往的出國經驗及Rosa自己參與所謂增加國際觀的英文課程後, 發覺英文再好,當你不敢說出口,連基本與當地人溝通交流都有問題時,該如何培養國際觀呢?


我認為國際觀是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及尊重,我想起在還未接觸過回教人民以前,我對他們的印象 >> 恐怖份子,快逃!直到在印度一個小村落遇到可愛的回教村民,他親自教我煮他爸爸每天愛喝的茶,還對著電視裡的舞著跳起舞來,有趣極了!


國際觀沒有很嚴肅,其實小到日常生活裡,深入了解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,其實已經開始培養世界公民的眼界,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溝通,看到姪女聽不懂台語,連身邊的阿公阿嬤講的話都聽不懂時,卻在學英文,覺得無奈,覺得諷刺,以後小ROSA我希望她先學自己的家鄉話-台語,這樣一來就可以和鄉下的阿公、阿嬤說說話,那是她祖先留下來語言,也是她的"根",等扎穩了,再學英文也不遲吧。


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

主婦背包客 - 吳哥窟行前

2014 台灣第一架廉價航空-威航終於要開航了
我順勢買到台北飛曼谷的超優惠機票,比去年買的機票便宜了3/4 (!!!)
去年和綠豆仁  >>阮尪,一同飛往曼谷,我一直在旁慫恿加碼行程
一口氣從曼谷坐長途巴士到柬埔寨好了,對海島長大的小孩,鄰國真具吸引力


綠豆仁不愧實踐當初的自我介紹:「我老來放…」
他對年輕人的玩意兒沒興趣,去年的曼谷假期只好乖乖隨側他左右…只待曼谷 (ㄞ~)
兩人雖然結婚了,他仍尊重我流浪性格死不改,同意讓我一人流放外國,愛怎麼跑就怎麼跑
其實我對都市生活沒有多大依戀,對曼谷沒興趣,這一次我決定要去吳哥窟!


查遍網路各家機票,從柬埔寨飛回台灣均要超過 壹萬大洋 以上
最後我還是選擇再次入境泰國,搭威航回台機票便宜太多了!


我的10天主婦背包行程計劃是
前2天+最後2天住曼谷,中間天數待在吳哥古城騎腳踏車漫遊

>> 前2天+最後2天住曼谷原因是,買(賄絡)綠豆仁愛吃的零嘴寄放在旅社
     輕輕鬆鬆遊吳哥,同時帶回柬埔寨的戰力品後,回同一家旅舍check-in和寄貨

>> 鎖定青年旅舍,因為一個人旅行,住在青旅有機會認識朋友,也許能找到同好一同前往邊
     境,聽友人分享柬埔寨治安好,但邊境稍亂,希望能有同夥一起壯壯膽

>> 背包客棧論壇,包友分享曼谷考山路上有巴士前往邊境,但考山路是出名的不夜城,住在
     那裡晚上恐無法成眠,找了許久最後中意這間 Suneta Hostel Khaosan 考山桑尼塔旅館
    (209-211 Kraisi Road, Banglampoo, Phranakorn, 10250 ),離考山路約1、2分鐘路程,
     而且評價不錯又安靜,待我回來再和大家分享


圖片來源皆自 Booking.com
大廳的木製傢俱
含獨立電視及免費Wi-Fi
16人混合房,認識各國友人的好機會
個人閱讀燈









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感冒的心情


今年第一波入冬冷氣團,適逢參加先生公司的員工旅遊- 到花蓮看海回來,一車的人都感冒明天又有冷氣團南下,記得穿得像肉粽ㄛ

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

翻轉教育-王政忠 老師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Rosa 在信義國小的演講裡,認識了這一位對教學有獨到見解及難得熱情的【王政忠老師】,他也是走過一段辛苦的求學生活,很幸運在分別在國小、國中、高中遇到提攜的老師讓他因為"教育"翻轉命運。長大後,他也成為一名老師,為了還債他來到南投中寮鄉爽文國中,「中寮地區一年稅收僅1仟餘萬,買不起新竹的一層公寓」他說道。


第一天向學校報到找不到路,陸續問了檳榔攤老板娘及路過警察,才知道學校位在雙黃線開到底,墳場對面就是了!輾轉來回地,他終於到了路人所報的地方後,開玩笑說我分不出來哪一間才是墳場。向人事處報到後,意外地升格為訓導組長,除了專授國文、英文外,另身兼  國樂社、壘球社指導老師


以上他想述敘地是雖然喜歡教學,但所遇到的真實環境是這般,不誨言地,他一直想離開學校,走的遠遠地與中寮這貧脊的鄉下再也沒有瓜葛;九二一地震,爽文國中全倒了,他匆匆趕回學校,以前的學生看到昔日的老師,再也忍不住淚水,鳴咽地問他:「老師,你會不會回來?」王老師,將這些故事全實紀錄在書本裡,有興趣可以參考這裡


本文章的插圖,是借用今天他分享一位國中生的模擬考作文裡的一句話,我稍微改了幾個字
-- 「我在 我的家旅行,萬里無雲」
我是完全自學自畫,因為當學生時期,台灣貿易正紅,父母熱盼小孩從商,有保障
中學時沒什麼思想,糊里糊塗高中選填國際貿易,成績只有慘淡,但骨子裡還是喜歡繪畫,執筆能讓心中的焦躁又回歸安靜,全心投入是我想要,雖然晚了許多,但每天畫一點,畫一點,時間累積下來是不一樣


王老師舉例,1*1*1*…1= 1;那麼如果再加0.1 呢?
1.1*1.1*1.1*... 1.1 >1,每天進步一點,"堅持"累積,才能創造價值,與其對過去填鴨受教的遺憾,不如從今天開始累積想達到的目標吧!同時也為了我的孩子支持翻轉教育!


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

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

為什麼學音樂?

剛結束台灣大哥大基金會於台中國家音樂廳贊助"胡乃元與TC室內交響樂團-致偉大"的演出
除了國中學過直笛外,我從未接觸過樂器,聽到沒有歌詞的演奏時,欣賞的角度轉為"內心的感受"



平常大都透過台中古典音樂台認識古典樂,今天是第一次進去國家音樂廳耹聽
除了一飽耳福的聽覺饗宴,也見識到音樂家全神投入的肢體視覺展演
這種情緒隨著樂符起伏完完全全地投入,令我好生羨慕,也讓我想起三毛文章裡的一段:

「記得當年的台灣物質缺乏,姐姐學鋼琴和小提琴,父親根本沒有能力在養家活口之外再買一架昂貴的鋼琴,後來他拿出了小心存放著預備給孩子生病時用的“急救金”,換了一架琴。自那時起,為了物盡其用和健康的理由,我們其他三個孩子都被迫學音樂。那幾年的日子,姐姐甘心情願也罷了,我們下面三個,每天黃昏都要千催萬請才肯上琴凳,父親下班回來即使筋疲力盡都會坐在一旁打拍子,口中大聲唱和。當時我們不知父親苦心,總是拉長了臉給他看,下琴時歡呼大叫,父親淡淡的說了一句:“我這樣期望你們學音樂,是一種準備,當你們長大的時候,生命中必有挫折,到時候,音樂可以化解你們的悲傷。”我們當年最大的挫折和悲傷就是彈琴,哪裡懂得父親深遠的含意"」



很喜歡陳平父親對於音樂的解讀,少了高深的距離,多了溫暖的陪伴
同樣地關於音樂的陪伴,在張艾嘉執導一部電影《 20、30、40 》裡也有這麼一段
劉若英代表30,她飾演擁有光鮮亮麗生活的空姐,周旋於眾多男人之中
直到有一天當自己病倒了,卻發現沒有一個男人在身邊
鏡頭裡她將所有不滿重重地發洩在鋼琴的黑白鍵上
音符代替她沒有說出口的悲傷,好似全世界只剩下母親遺留下來的舊鋼琴能陪伴著她了


我們的情緒、心靈需要出口,學習音樂我想就是為此而生吧 ~



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

澳洲的種族 - 澳洲打工渡假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那是快6年前的事了,我人在澳洲西部
剛下飛機沒多久,待在寄宿家庭和學校兩地跑,他們(白人)警告我,小心阿布!


"阿布"是澳洲的原住民統稱,他們經歷不人道的殖民歷史,這裡我就不多綴述
現在的澳洲政府給予阿布許多優惠的社會福利
我很少看到阿布在工作賺錢,在街上倒看見不少喝酒鬧事
我害怕他們,白人的警告,是對的!


待在澳洲我以公車代步,喜歡望著車窗,觀察這座城市
公車剛轉過彎繞進社區,人行道上有二位年輕白種男性喝著飲料邊走邊聊
迎面走向他們是一位滿頭垢面中年阿布男性
這時我看見一位年輕白人隨手扔掉喝完的飲料瓶
下一秒…
阿布舉起手,抬高下巴,指著地上的垃圾對走遠的年輕男子吼了一聲
年輕男子愣一下,默默地回頭拾起剛扔掉的瓶子
阿布待男孩撿走垃圾,他才滿意地離開
白人眼中骯髒低等的原住民,我觀察的是對祖先生活的土地,感到驕傲與認同




澳洲地標,相較於紀念南澳布政司亨利.艾爾斯爵士而命名為艾爾斯岩我更想稱呼祂 "Uluṟu 烏魯魯"那是皮詹加加拉人稱此聖地的土語


這個地方,你會發現到很兩極且矛盾的感覺
觀光局歡迎你來體驗攀爬艾爾斯岩,精美的印刷字體標示攀爬的費用;但另一頭卻看到原住民的笨拙的手寫字,介紹他們的Uluru 、他們的文化,同時再三地要求請觀光客不要來爬他們的聖石


仔細想來這中間不對等的認知,從哪一個環節開始的?
第一,我從未接觸過當地原住民,而是透過白人的立場來解讀
第二,當我放下種族議題,看清白人喝醉鬧事也多不甚舉
第三,你是否願意為你的家園挺身而出呢? 還是默不作聲?因為有了美國作家撰稿"曠野的聲音",讓我間接了解澳洲原住民的文化和智慧是多麼了不起,要出發去澳洲旅行或是打工渡假的朋友,建議行李箱再裝進這麼一本書,它將開啟不一樣的眼界讓你看見這塊神聖的大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