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

為什麼學音樂?

剛結束台灣大哥大基金會於台中國家音樂廳贊助"胡乃元與TC室內交響樂團-致偉大"的演出
除了國中學過直笛外,我從未接觸過樂器,聽到沒有歌詞的演奏時,欣賞的角度轉為"內心的感受"



平常大都透過台中古典音樂台認識古典樂,今天是第一次進去國家音樂廳耹聽
除了一飽耳福的聽覺饗宴,也見識到音樂家全神投入的肢體視覺展演
這種情緒隨著樂符起伏完完全全地投入,令我好生羨慕,也讓我想起三毛文章裡的一段:

「記得當年的台灣物質缺乏,姐姐學鋼琴和小提琴,父親根本沒有能力在養家活口之外再買一架昂貴的鋼琴,後來他拿出了小心存放著預備給孩子生病時用的“急救金”,換了一架琴。自那時起,為了物盡其用和健康的理由,我們其他三個孩子都被迫學音樂。那幾年的日子,姐姐甘心情願也罷了,我們下面三個,每天黃昏都要千催萬請才肯上琴凳,父親下班回來即使筋疲力盡都會坐在一旁打拍子,口中大聲唱和。當時我們不知父親苦心,總是拉長了臉給他看,下琴時歡呼大叫,父親淡淡的說了一句:“我這樣期望你們學音樂,是一種準備,當你們長大的時候,生命中必有挫折,到時候,音樂可以化解你們的悲傷。”我們當年最大的挫折和悲傷就是彈琴,哪裡懂得父親深遠的含意"」



很喜歡陳平父親對於音樂的解讀,少了高深的距離,多了溫暖的陪伴
同樣地關於音樂的陪伴,在張艾嘉執導一部電影《 20、30、40 》裡也有這麼一段
劉若英代表30,她飾演擁有光鮮亮麗生活的空姐,周旋於眾多男人之中
直到有一天當自己病倒了,卻發現沒有一個男人在身邊
鏡頭裡她將所有不滿重重地發洩在鋼琴的黑白鍵上
音符代替她沒有說出口的悲傷,好似全世界只剩下母親遺留下來的舊鋼琴能陪伴著她了


我們的情緒、心靈需要出口,學習音樂我想就是為此而生吧 ~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